农民城乡居民养老退休金:上涨的可能性与幅度剖析
近几年,在社会稳定发展,人口老化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养老金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到2025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退休金会不会上调,涨幅多大,这就成了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在政策水平上,房价上升是有可能的。最近,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到2025年要适度增加城镇职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个清晰的方针说明了我国对养老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公平、拉动内需等多个层面上的战略性安排。
在金融保障上,政府与当地政府共同承担了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责任。最近几年,国家财政已经将退休人员的工资水平调高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政府很可能还会继续保持上涨的趋势,为提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我国各地的金融环境比较复杂,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财力状况也不尽相同。而对于那些比较不富裕的地方来说,他们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退休金增长也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所决定的。一是由于退休基金的基础比较低,所以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来提高,有学者提出每个月可以提高100-200元,比过去几年的平均水平要高得多。同时,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保证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和拉动整体消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我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相一致。
然而,提高退休金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全国各地的退休金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地区原来的退休金水平很低,要想大幅度的上调,就必须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这就给了当地的财政压力。比如,吉林和安徽等一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较薄弱的地方,如果要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到某一程度,政府的开支就会加大。另外,由于我国的人口老化,享受养老金的老人越来越多,对政府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总之,到2025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养老金将会增加,但是提高的程度要看各个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政府与地方政府要协同工作,保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合理增加。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针对各个区域的具体国情,制定差异化的调控战略,以达到均衡各方的要求与压力。今后,需要对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增强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广大农村和城市居民有更加稳定的养老保险。
